19歲的紅色政權副主席“康巴之花”德欽汪姆短暫的傳奇人生
民國“鑒湖女俠”秋瑾為紀念明末女將軍,民族英雄——秦良玉,曾揮筆寫下此詩句。
秦良玉是四川忠縣人氏,生前曾為四川土家族女土司,也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作為王朝名將被單獨立傳,并記載到正史將相列傳里的巾幗英雄。
在四川省的甘孜縣,還有另一位藏族女土司,可以稱得上是近代版的“秦良玉”。她就是被譽為“康巴之花”、“康巴女中三豪杰”之一的德欽汪姆。
1917年,德欽汪姆出生于甘孜縣孔薩鄉,是掌管此地的第八任孔薩土司丹真尼瑪的女兒。
德欽汪姆七歲的時候,其父去世,膝下無子,本該由她承襲土司職位,但因過于年幼,祖母擁金康珠再度出任土司,直至病逝。
年幼喪父,從小便被當成女土司培養,協助祖母管理地方事務,促使她變得既有大丈夫的豪俠之氣也不乏女性的細膩溫柔。
當地老人回憶稱:“她是位性格活潑、口齒伶俐、端莊大方、善于言辭,有著纖細浪漫情懷的姑娘。”
德欽汪姆的思想和生活非常的開明,從小便學會講一口地道四川口音的漢語,官寨內特制了乒乓球臺打乒乓球,買了汽油燈照明,用留聲機聽唱片,甚至還想裝一只無線電收音機傾聽外面世界的變化。
甘孜地處關外北道之中心,當時藏族地方很少有人吃海鮮,為迎合四方來的商客,她在孔薩官寨收藏了好幾大罐蝦仁,喂養了許多雞鴨,高薪聘請幾名漢族廚師,以備接待內地商客。
德欽汪姆果敢的性格與開明的思想,為她在那個風云變幻的年代,作出許多影響深遠的正確決策埋下了伏筆。
1934年10月,在博古與李德等人的錯誤領導下,中國工農紅軍第五次反“圍剿”失敗。
在此危機關頭,中央紅軍主力為擺脫軍隊的包圍和追擊,以毛主席為核心的新一代黨中央決定實行戰略性轉移,退出中央根據地,進行長征。
紅軍長征在四川藏區活動時間長達18個月,是紅軍長征途經地域最廣、聚集人數最多、停留時間最長、所處環境最艱險、最早建立少數民族革命政權的地區。
1935年,朱德、、等人率領長征三大主力之一的紅四方面軍向四川甘孜進軍。
此時,德欽汪姆是甘孜的地方首領,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,地方宗教領袖香根活佛也是她的親叔叔。
女土司“轄地的一草一木,一山一水都是土司的。哪怕中央政府想在土司轄地內有所施為,也必須征得土司的同意,否則障礙重重難以實現。”
紅四方面軍政治部負責人與孔薩女土司德欽汪姆、甘孜寺香根活佛、白利寺格達活佛等土司頭人和各大活佛取得聯系,明確宣告了紅軍“滅蔣興藏”、北上抗日的方針,得到了女土司和各宗教領袖的響應。
德欽汪姆與地方宗教領袖緊急磋商,并毅然作出兩項重要決定:一是不參與倡導和推動的圍剿紅軍的活動;二是積極與紅軍聯系,全力支援紅軍長征。
為幫助困境中的紅軍,德欽汪姆主動帶頭,將自家窖藏的18萬斤糧食全部捐獻給紅軍。
在格達活佛的主持下,白利寺也兩次支援紅軍25000余斤糧食,這對僅有100余名僧人的白利寺來說,可謂是傾囊相助。
康藏地區地處高寒,全年無霜期只有幾十天,唯一的農作物就是青稞,且產量極低。最好的年成里,人均年產量不過350斤。
雖然條件如此艱苦,通過德欽汪姆的號召與紅軍的政策感召,甘孜全縣總共支援紅軍糧食120萬石,牦牛200余頭、馬數10匹,另有200多名藏族熱血青年決定參加紅軍,北上抗日。
1936年春耕以后,由于許多貧苦牧民,把自己僅有的糧食也送給了紅軍,食物越來越短缺,以至斷絕。軍民吃榆樹皮、酸酸草根、生梨疙瘩為生。
雖然如此,甘孜藏區的群眾仍然每天打野菜送給紅軍,用行動深刻地詮釋著什么叫:“最后一粒米送去做軍糧,最后一塊布送去做軍裝,最后一個兒送去上戰場,最后的老棉襖蓋在擔架上。”
為進一步解決紅軍的溫飽問題,甘孜藏族人民和紅軍一起捻毛線,織毛線衣、毛襪子,縫皮背心,趕制御寒衣物支援紅軍北上;還教紅軍識別可食用的野菜、可用的草藥。
在甘孜駐留期間,紅四方面軍不僅解決了自己需要的大部分御寒物資,還給紅二、六軍團的戰友們織了2萬多件羊毛衣褲。
如果沒有這些開明的藏區窮苦百姓、地方首領、宗教領袖的全力支援,紅軍長征過雪山草地的路途無疑會更加艱難和困苦。
1936年,紅四方面軍在甘孜縣建立了第一個少數民族紅色政權——蘇維埃博巴政府。政府機構設在孔薩官寨內,德欽汪姆當選為波巴政府副主席。
蘇維埃博巴政府成立后不久,紅二、六軍團也相繼到達甘孜,與紅四方面軍會合,即紅軍長征中著名的“甘孜會師”。
“不少藏族同胞為保護留下來的紅軍傷員,慘遭反動派殺害。博巴政府成員、支援過紅軍的積極分子和給紅軍當過通司(翻譯)、向導的革命群眾無一幸免,僅甘孜城內,三天就被和反動頭人殺害了40余人。
這些豺狼對革命群眾采取種種滅絕人性的暴行,從皮鞭抽打、夾十指、抽足筋到亂刀砍死、背石投河,乃至裝皮口袋、活剮等酷刑無所不用,不少家庭被弄得妻離子散,家破人亡 。
縣博巴政府副主席達娃洛仁在掩護部隊轉移時被抓住,在雅礱江邊被敵人一刀一刀地活活剮死。反動頭人模古還不罷休,又指使人殺害了他的母親、奸污了他的妹妹,其妹在安葬完母親后,被迫逃離他鄉至今渺無音訊。”
面對如此困難殘酷局面,德欽汪姆仍竭力對紅軍的傷病人員和民眾給予保護和照顧。
她請格達活佛寬心,并表示將利用自己家族的特殊地位,與當局周旋,阻止他們迫害紅軍傷病員,把紅移到自己的農莊、牧場,以及與她關系較好的土司頭人的牧場。
德欽汪姆繼任孔薩土司期間,民國中央政府、四川“西康王”劉文輝集團、青海軍閥馬步芳集團等各大勢力都對她非常看重,試圖通過各種方式對她加以控制和影響。
作為在當地擁有很大權力的女土司,本來婚姻大事可以自己做主,但由于她身份特殊,婚嫁卻成很大的難題。
當時,民國第二十四軍長劉文輝是西康省主席,主政西康省長達十余年之久,人稱“西康王”。
劉文輝怕她與別人聯姻,將來與其他勢力聯合引起地方政局動蕩,所以要求她在選擇配偶時,必須首先得到自己的批準,否則不得結婚。
為加深和孔薩家族的關系,劉文輝自行決定認德欽汪姆為義女,并積極在部將中物色人選,為女土司擇婿。
最初甘孜駐軍楊澤賢積極追求女土司,其他人也從中極力說合,希望促成這門婚事。
劉文輝甚至表態:“如德欽汪姆不中意楊,可在其黨政軍的下屬官員中任意挑選,擇為婚配。”但是德欽汪姆遲遲沒有答應。
1937年,九世班禪大師回藏受阻,悲憤交加之際,身染重病,于同年12月1日于青海玉樹圓寂,享年55歲。
行抵甘孜時,受到當地僧俗的迎接和挽留,班禪行轅便決定暫留甘孜,九世班禪佛柩停放甘孜寺。
不久之后,國民政府考試院院長戴季陶率隨員來到甘孜,代表中央政府公祭班禪。
此時,二十歲的德欽汪姆,正值風華正茂,同戴季陶對話使用流利的漢語,談吐大方,彬彬有禮。
事后有人問戴對德欽汪姆的印象如何,戴答:可算是邊塞的一朵鮮花,藏家的一位才女。問者說:院長何不把她收作干女兒。戴答:這事可以考慮,等把祭禮完成后再說。祭奠過后,戴就正式把女土司收為義女。
其實,戴季陶此次除了代表國家祭奠班禪的公開任務外,還肩負著替蔣介石聯系和培植西康地方勢力,安插親信伺機搞倒劉文輝的秘密使命。
德欽汪姆沒有門第和等級的觀念,仍堅持以自己的愛情為出發點,不顧各勢力集團的反對,主動向貧民出身的益西多吉道出愛慕之情。
她意志堅定地對益西多吉說:“你應該知道我的性格,看準的事情,我不會輕易改變。我愛上了你,就決心嫁給你,不管別人怎么說,怎么看,怎么阻攔。除非死別,活著就不分離。”
劉文輝得知這一消息后,擔心班禪行轅的官員與土司聯姻,會危及他在康北的利益,因此竭力反對。
突然,甘孜縣長章家麟率一營兵力包圍了官寨,繳械官寨內所有人員的槍枝,將祝婚的人員全部遣押出寨,僅把德欽汪姆扣押軟禁在官寨內。
后來,縣政府宣布:德欽旺姆婚姻大事沒有出具正式報告,更未得到批準,因此扣押期為一年,并交出土司權力和印章,罰銀兩千品。
德欽汪姆被軍閥拘禁期間,她的叔叔香根活佛及其屬民們,在無比憤怒之下聚集了三千多人,向劉部815團部、縣政府和孔薩官寨發起武裝進攻。
益西多吉為拯救自己被囚禁的愛人,一馬當先,沖在最前面。經過數天激戰,團長和縣長投降,德欽汪姆終于被救。
不久之后,劉文輝集結部隊進行大規模反攻。面對川軍正規部隊的進攻,有限的當地武裝不堪一擊,只好連夜抬著班禪佛柩轉移到青海玉樹。
半個月后,益西多吉和德欽汪姆歷盡劫難,在玉樹地區的稱多縣舉行婚禮。益西多吉承襲土司封號,更名孔薩益多。
婚后,孔薩夫婦先后在玉樹、西寧等地像普通夫妻一樣,甜蜜又苦澀地度過了長達八年的飄泊流亡生活,并養育了五個孩子。
為了追求自由的婚姻,她從一位高貴的土司淪為無家可歸的流浪人,經歷了無數的坎坷和痛苦。雖然如此,夫妻二人始終堅守著高尚的愛國主義氣節。
1948年秋,在德欽汪姆的舅舅降央慶澤活佛的斡旋下,蔣介石親自進行干涉,最終得到劉文輝的首肯,孔薩夫婦帶著子女回到離居8年的甘孜。
1949年解放以后,德欽汪姆與丈夫積極投入到西康省藏族自治區最重要的任務當中,即支援進軍西藏、解放西藏。
也許是多年的漂泊生活嚴重損害了她的健康,重返故鄉僅三載,德欽汪姆就在三十四歲的大好年華撒手人寰。
在她生命的最后一年,德欽汪姆迎來了當年的老朋友——曾經的中國工農紅軍,如今的中央。
1950年,解放西藏的昌都戰役開始前,人民第18軍前方司令部,就駐在孔薩土司官寨。
德欽汪姆也一如既往,積極配合,光是為運輸作戰物資就投入了上萬頭牦牛,為這場解放大陸的最后一戰打下了堅實基礎。
特別是1950年底,由于部隊的運輸未能跟上,進駐甘孜的人民先遣部隊三千余人面臨斷糧的嚴重威脅。
在這危難時刻,孔薩土司德欽汪姆向伸出援助之手,先后給部隊籌措了33萬斤存糧,還有柴草、牛羊、酥油等物品,對于緩解部隊的糧荒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。
1951年,女土司德欽汪姆逝世。據說她死去的那一天,甘孜的天空出現了絢麗的彩虹。
孔薩益多同樣擁有傳奇的一生,他積極參加民主革命,親身投入到廢除土司制度的偉大斗爭,經過民主改革運動的洗禮,然后又滿腔熱情地參加藏族地區的社會主義建設。
回顧德欽汪姆的一生,她雖然出身舊貴族家庭,但是為中華民族的解放,為新中國的崛起,作出了不朽的功績。
電視劇《走向共和》中,李鴻章對梁啟超說:“卓如啊,一代人只能干一代人的事情!”
在那個偉大年代,孔薩夫婦與所有革命先烈一起,為中國人民“走向共和”作出了自己能做出的最大貢獻。